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推动广东现代农业发展,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共同启动了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依据广东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分期实施水稻、玉米、甘薯、马铃薯、特色蔬菜、荔枝、柑橘、香蕉、龙眼、优稀水果、花卉、花生、甘蔗、茶叶、蚕桑、油茶、生猪、养鸡、水禽和牛等20个左右的产业建设。2009年优先启动水稻、生猪、岭南水果、花卉和特色蔬菜5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遴选出水稻、生猪、岭南水果、花卉和特色蔬菜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岗位专家和综合示范与培训。现刊载各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的建设思。
水稻是我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213万公顷(约3196万亩),约占农作物总面积的41.4%,在全国排名第4位,其中优质稻面积约占70%。目前制约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原因,一是播种面积仍有下降趋势,稳定水稻生产面积任务仍然艰巨;二是品种优质化直接影响水稻单产的提高;三是比较效益相对较低,直接影响良种良法技术推广普及水平的提高;四是灾害性天气多;五是病虫害危害比较严重。根据我省水稻产业的现状,保障广东省粮食安全,为构建好高效益的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力争5年内育成通过省品种审定、具有较大影响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组合)6-8个,每年分别为各区域示范筛选推荐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示范推广的主导品种(组合)3-4个;研究提出并示范推广水稻高效耕作栽培综合配套技术规程、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各1套,研发提出并示范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配套技术1套,研发提出一系列稻米产后加工配套技术并组织示范推广;建立区域水稻良种良法核心试验示范9个共3000亩,良种良法示范辐射推广面积超过500万亩;建设具有不同区域特色的县、镇、村三个层次的水稻产业技术培训体系,每年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10000人次以上。水稻良种覆盖率提高10%,良法覆盖率提高20%,水稻单产提高5%,稻田种植效益提高5%。
1.新品种(组合)的选育研究。充分利用我省水稻品种资源,应用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创建高效的水稻育种技术体系,培育科技含量高、适应我省乃至南方稻区城乡人民需求的优质、多抗、高产优质稻新品种(组合)6-8个。
2.水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现代耕作制度研究。组装集成先进适用的良种良法技术规程1套,利用大型稻米、农资企业的市场导向优势,通过规模化大面积示范,带动千家万户农户科学种田,水稻良法覆盖率提高20%,逐步实现我省水稻产业的无公害、绿色化发展。不断创新不同作物轮作种植模式和不同耕作方式,开拓水稻的自净功能和生物修复潜力,开发水旱轮作的生态修复作用,推进水稻耕作制度创新。
3.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明确我省不同生态条件下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种类、生物学特性和发生流行规律,建立水稻病虫害的早期监测预警系统,收集、鉴定、利用种质资源对主要病害的抗性,为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筛选和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友好型农药新品种。组装集成以无公害低度农药为主体,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为辅的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规程1套。
4.水稻农机现代化和产后技术研究。积极推进我省农业规模化生产,提出并示范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配套技术1套,水稻生产机械化率提高20%。探索水稻生产农机现代化、稻米产后处理和加工现代化,引导水稻专用户与稻米企业挂钩,研发提出一系列水稻采后处理和稻米精深加工配套技术,******提高稻米产业效益。
2008年我省生猪出栏量约3500万头,产量约245万吨,自给率约72%,养猪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约80%为规模化养殖。但目前养猪业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良种猪繁育体系层次不够清楚,优良种猪资源分散,种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二是养猪生物安全体系不健全,疫情复杂;三是肉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四是猪场环保压力大,养猪生产的控制和环保处理措施亟待加强;五是养猪产业链分割,研发、推广与企业部门间协作不够,产业化技术体系难以形成。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积极发展友好、清洁生产、可持续、健康养殖生猪产业,保护水资源与,综合利用生猪生产废弃物,污水达标排放。力争使我省2014年生猪出栏达到4500万头,猪肉自给率达到80%,为全省猪肉供应和安全提供保障,养猪生产区域布局更加,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达到90%以上,废弃物资源利用率90%以上。
1.瘦肉型猪育种体系建设及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利用。(1)综合利用种猪遗传评估、性能测定、人工授精、标记辅助选育等关键技术,完善与组装集成形成全省瘦肉型猪育种体系。(2)加强转基因育种、体细胞克隆、基因芯片、全基因组选择、干细胞等育种新技术在种猪选育中的研究。(3)开展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4)加快促进猪人工授精技术等养猪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使全省良种猪覆盖率达95%以上。
2.生猪产业疫病综合控制技术与试验示范。(1)调查并建立我省猪场主要疫病的流行数据档案。(2)针对猪场主要疾病流行特点,制订合理免疫程序和诊断技术。(3)结合猪场生产管理技术,建立疾病预防、生物安全体系和合理用药及保健技术,形成3—5套猪场疫病综合控制技术模式。
3.生猪产业营养与饲料支撑技术研究与示范。(1)建立养猪饲料和添加剂主要原料及应用的基础档案。(2)重点开展猪营养需要标准和饲料营养价值数据库的更新研究。(3)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营养调控与饲料配制技术研究。(4)改善猪肉品质的营养调控与饲料配制技术研究。(5)资源节约型和安全高效猪饲料配制技术研究。
4.养猪生产、猪场信息化管理与控制技术体系的研发与试验示范。(1)积极推进生猪养殖方式转变,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建设。(2)集成和组装饲料营养、养殖工艺等技术,提高全省养猪业的设施化水平、养殖效率和管理水平。(3)研究生态养猪技术和低成本养猪建筑、设施和机械化设备及工艺。(4)加强清洁养殖工艺技术研究,减少猪场废弃物排放。
5.生猪产业政策及主要产业信息平台建设。(1)分析养猪产业的区域规划,可持续发展,生猪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产业扶持等产业政策。(2)探索广东生猪保险体系的建立。
6.以综合示范与培训站为,与各地推广部门、协会、宣传密切合作,推广养猪新技术,提高养殖效率。
2008年全省有花卉种植面积5.3万公顷,种植面积、销售额和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国的7%、13%和18%。目前全省有花卉从业人员超过21万人,形成了以珠三角为中心,带动东西两翼,辐射粤北山区的花卉生产格局,并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每公顷产值由2003年的12.4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6.3万元。但我省花卉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严重制约着我省花卉产业的持续发展。一是品种和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严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二是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和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充分利用现有品种资源和气候、区位优势,以兰花、红掌、凤梨、观叶植物等优质盆花为主,建立完善遗传育种、营养与栽培、病虫害防治、设施栽培和保鲜贮运技术体系。到2014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到6.7万公顷,销售额120亿元,出口创汇突破1亿美元,每公顷产值达17.9万元。建立示范推广点15-20个,推广引进和自主选育的花卉新品种200个左右,繁殖各类花卉种苗2亿株以上,并培训生产技术与管理人员1万人次,辐射推广面积达2万公顷以上。
1.花卉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1)广泛收集、保存、评价兰花、红掌、观赏凤梨、观叶植物和主要切花等花卉的******及栽培种质资源,使品种资源存量达到3000份以上;(2)引进筛选和推广适宜在我省种植的花卉品种200个左右;建立新品种的组培快繁技术,繁殖推广各类花卉种苗2亿株以上;(3)利用杂交、理化诱变等方法创造优异种质资源,选育出具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20个以上,其中1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0个通过农作物品种审定;(4)研究主要花卉的观赏性状以及抗虫、抗病、抗逆性等性状的遗传规律,克隆2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基因,探索花卉转基因育种和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2.花卉营养与栽培技术研究。(1)研究设施一体化对花卉品质的影响,探索花卉产品品质形成机理和设施栽培新技术;(2)研制出花卉专用肥配方5-6个;(3)建立10个重要花卉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4)建立花卉产业信息系统,编制广东主要花卉高效栽培丛书15-20本。
3.花卉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1)基本明确广东花卉产区病虫害发生种类;(2)建立适于不同栽培的重要病害虫预测预报技术和重要病毒病快速检测技术;(3)研发有效农药品种或配方5-6个;(4)编制简明病虫害防治手册。
2008年岭南水果(香蕉、柑橘、荔枝、龙眼四大水果)栽培面积共1121万亩,产量708万吨,分别占全省水果面积和产量的71%和72%,对我省水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柑橘、荔枝、龙眼的品种结构不合理,成熟期过于集中;香蕉也常因冷害和风害造成周年供应失调等;栽培成本高、果品价格低,性病害如柑橘黄龙病、香蕉枯萎病严重,采后贮运加工技术未突破设施缺乏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效益不高,产业发展进入了低潮。
到2014年,保持广东岭南水果的栽培面积共1200万亩,产量800万吨以上。建立岭南水果高产优质安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使单产提高10-20%,推广面积50%以上;示范岭南水果新优品种15个以上,面积10000亩;示范新技术20项以上,面积40000亩;示范辐射面积达50万亩以上,召开示范现场会8-10次,培训生产人员5万人次,为果农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与技术指导30万人次以上,带动农户5万户。研制开发果汁、果***、罐头、休闲食品等一批高附加值岭南水果特色加工新产品。
1.资源创新、品种的选育研究。主要运用常规育种技术包括引种选种杂交诱变育种等,部分结合生物育种新技术的方法,培育香蕉新品种4-6个,柑橘品种5-6个,荔枝新品种2-3个,龙眼新品种3-5个。
2.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一是建立我省香蕉高产优质安全高效香蕉生产技术体系。二是提出减少砂糖橘及红江橙皱皮果的农业技术1套。三是研究和改进郁闭果园生态技术、回缩修剪技术、控梢促花技术、保果防裂技术、能够生产出安全果品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1套,使荔枝产量提高10-20%。四是提出龙眼高效节本栽培与耕作等技术各一套,提高产量和优质果率、降低生产成本。
3.病害虫防控技术研究。研究荔枝、香蕉、柑桔、龙眼的主要真菌性病害,制定其综合治理技术规程4套;开展香蕉枯萎病快速检测技术、香蕉枯萎病菌致病性、生物防治技术等研究,为解决枯萎病提供******技术储备。
4.设施与机械化研究。研究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与设施、小型果园开沟机、气动式果树修剪机具、果树残体破碎利用技术与装备。
5.采后处理及保鲜加工研究。研究我省四大水果采后处理及保鲜关键技术,开发1-2种柑橘保鲜剂;开发以热处理技术为主的荔枝绿色贮运保鲜技术;制定荔枝汁、荔枝干、荔枝醋、龙眼干、香蕉片生产技术规程5个,制定荔枝***、香蕉粉、沙田柚加工工艺技术规程3套,研制开发一批高附加值水果加工新产品。
2008年我省蔬菜种植面积1171.69千公顷,蔬菜产量2654.55万吨,蔬菜播种面积在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而列第2位,总产量已超过粮食和水果列第1位。但有几个方面因素制约我省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品种结构、品质有待调整优化和提高;二是生产技术落后、质量安全存在隐患;三是采后贮运加工滞后处理设施缺乏;产品加工手工操作为主;四是设施相对落后,蔬菜安全与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仍不完善;五是产业化水平低;六是信息技术和服务手段落后。
到2014年,蔬菜播种面积将发展到120万hm2左右,蔬菜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0%左右;蔬菜商品率提高到93%左右;净菜上市率达到85%以上;蔬菜采后采后损失率降低到15%以下,深加工率达到10%以上。反季节蔬菜播种面积达33.3万hm2,实现本地市场周年均衡供应;无公害蔬菜播种面积达到75%以上。研究与制定优质高效蔬菜栽培技术9—12套。示范蔬菜主导品种、新优品种800个(项)以上,示范推广面积达33.3万hm2以上,召开示范现场会8-10次。培训特色蔬菜种植能手1万人以上、蔬菜生产及规模化蔬菜生产管理人员5万人次,提供技术服务80万人次以上。
1.资源创新、品种的选育研究。(1)利用不同类型育种材料间有利基因的互补,创制一批抗病、抗逆、品质优良的育种材料;(2)培育出蔬菜新品种8-11个。其中菜心、芥蓝新品种2-3个,特色瓜类新品种6-8个,品质、耐热性、抗病性等方面明显优于目前主栽品种;(3)开展育种新技术研究。
2.主要蔬菜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明确主要病虫害的种类、生物学特性和发生流行规律,建立蔬菜病虫害的早期监测预警系统、收集鉴定特色蔬菜品种资源对主要病害的抗性。筛选和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友好型农药新品种。构建全方位蔬菜害虫防治生产体系。针对突发性、爆发性或入侵性蔬菜害虫,筛选农药的配方组合,研究形成高效低毒混配环保杀虫剂。小村庄的风流韵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