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则新闻,说某个一岁半的小男孩,直接吞了一片泡腾片,结果口腔及气道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最终窒息死亡。是的,吃药也要讲服用方式,方式不对,就会出问题。
那到底该如何正确地吃药?让我们从常见的不同剂型出发,一点点说开去,要想知道到底吃的药是哪种剂型,看看盒子外包装或者药物本身,就能知道。
片剂直接吞
片剂是最常见的药物剂型,但其中也分很多种,不可以都这么简单地吞。
普通片剂。直接吞下去没问题。
泡腾片。应该放入温水中溶解,水温不能太高,否则可能会使药物失效,比如维生素C泡腾片。
含服片。顾名思义,含片就是让你含在嘴里。具体姿势有任意或者舌头下面,不同药物有不同讲究。
咀嚼片。从名字上也看得出来,咀嚼片得先咀嚼一番。
含服片到底要放在哪里
含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普通的含在口腔里(任意别噎住就行);另一种是把药片含在舌下。
普通的含服,目的是为了“慢”。比如华素片,其主要目的是针对咽部的病灶,所以要让药物长期呆在口腔中,经唾液融化后,一点一点慢慢刺激咽部。
而舌下含服则不同,它的目的是为了“快”。最经典的舌下含片,就是用来救治心绞痛的。
这是因为舌下有丰富的血管,这样能让药物快速通过血管壁迅速吸收,而且不会被肝脏代谢损耗,吸收完全。
咀嚼片要嚼碎了再咽?
咀嚼片得先咀嚼一番,为什么呢?
一是为了用牙齿把药物磨碎,促进药物在体内的溶解和吸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强吃药的愉悦感:因为咀嚼片一般都有加矫味剂,嚼起来味道还不错,比较适合不爱服药的小朋友和任性的老人家。
服用咀嚼片的正确姿势是,先嚼个五分钟,碎了再吞。当然,对于没牙的老人或者小朋友,可以先把咀嚼片磨碎了再喂,可以起到一样的效果。
尤其是诸如硫糖铝咀嚼片这类胃黏膜药,喝过多的水,反而会冲掉药泥刚刚形成的膜。
口服液需要注意哪些
口服液一般来说都是直接喝就好,非要说什么注意事项,大概有以下几点。
当心呛着。别捏着鼻子灌小朋友,这样容易被呛到。
有些止咳化痰、治咽痛的口服液,就算味道再难闻,口感再难喝,也别用水稀释,喝完后也不能喝太多水。
不过,服用糖浆之后,倒是应该用少量清水漱漱口,免得糖附着在牙齿上引发龋齿。
在所有药物剂型中,口服液要特别注意保质期。相对于片剂,溶液剂比较容易变质,因此存放一定要注意,说明书要求避光就避光,要求冷藏就冷藏。如果没按要求存放,即使在保质期内,药物可能也已经变质了。
缓释片到底能不能掰?
缓释制剂不算一个新的概念,但相对来说,却是大家最不熟悉的。至于它到底能不能掰开吃,要分类型。
最常见的缓释制剂有三种类型:骨架型、贮库型和微囊型。
骨架型的药物分散骨架材料中,这是药物慢慢的基础。因此,显然不能掰开吃,否则就起不到缓释作用。
贮库型药片外有一层聚合膜,这是另一种药物慢慢的基础。因此,为了起到缓释作用,这种药也不能掰开吃。
另一种微囊型,则属于“理论上”可以掰开的类型。因为药物已经均匀包裹在一个个很小的微囊中,掰开并不其结构。
但这只是理论上,实际上药理学家认为,除非药厂在药品说明书中明确指出“可掰”,否则都不掰开。
可以用馒头包胶囊来分药吗
在毒胶囊事件沸沸扬扬的那段时间内,网上也流传过“馒头包胶囊”的“教程”,教大家抛弃胶囊壳,把胶囊内容物放进馒头中再吃。
这样做到底可以不可以,也要分情况而论。因为胶囊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普通胶囊、肠溶胶囊,以及缓控释胶囊。
普通胶囊,胶囊壳主要是起容器的作用,目的就是为了包裹药物。所以,真的要把内容物倒出来包进馒头里吃,也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这些药物对胃的刺激性不太大。
肠溶胶囊绝对不可以用馒头替代。
因为肠溶胶囊壳是经过设计的,它在胃内不会被融化,一直会药物进入肠道。而馒头,或其它包裹方式,都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